如何用一個數字來衡量上海某個區域的創新創業環境?是眾創空間的數量,地方財政科技經費的支出,還是本土科創企業對創新環境的直觀感受?今天,在上海楊浦長陽創谷舉行的2017全球創業周中國站暨2017年創響中國上海站活動中,上海首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指數(以下簡稱“雙創指數”)正式發布。在上海的雙創示范基地里,有海量的指標與創新創業相關,如何選擇有價值的指標來構成指標體系?這是搭建指數框架的首個難題。楊浦的雙創指標體系借鑒了國際上眾多經驗:日本森紀念集團發布的《城市競爭力指數》、美國的《硅谷指數》等都成為楊浦雙創指數的參照系,力求讓上海的指數能與國內、國際的同類指數橫向可比。雙創要素、雙創環境、雙創成果、雙創影響力是構成“雙創指數”的4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下又發展出2到3個二級指標,共形成30個二級指標,構成“雙創指數”的指標體系。
圖片說明:楊浦“雙創指數”總體評價。
“這4個一級指標之間是以投入和產出關系作為內在邏輯聯系在一起的。”負責指數研發的上海數喆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譚繼軍教授告訴記者,其中投入部分包含雙創要素與雙創環境,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影響著創新創業的形成;雙創成果和雙創影響力則構成產出部分,一個是硬實力、一個是軟實力,讓雙創真正實現“叫好又叫座”。30個二級指數,大部分采用官方渠道獲取的數據,這就帶來如何把涉及雙創的各個部門的海量數據整合起來的難題。“除了來自發改委、統計局、科委、商務委、金融辦、財政局、稅務局、人社局、市場監管局等十幾個政府部門的數據以外,課題組還采用了線下調查的方法。”楊浦區發改委副主任張天煒介紹。楊浦“雙創指數”首次嘗試用創新主體的感受來評估地區創業與創新環境,而并非僅僅依賴客觀數據。從楊浦區內1萬余家企業中隨機抽取500家企業作為樣本,通過電話進行訪問,每次訪談中提出10個問題,讓企業負責人講述自己的主觀感受,終形成了楊浦“雙創指數”中引人注目的10個主觀感受指標。“將宏觀指標、線上數據與線下調研結合起來,在同類型指數制定上是一次創新。”指導指數制定的上海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吳和雨表示,創新創業本身就是對傳統技術密集型科技創新的突破,因此在核心技術領域以外,相關的企業感受、環境設施、政策服務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楊浦“雙創指數”在傳統以定量為主的指標體系上加入了很多定性指標,將定量和定性結合,在全市的指標體系中屬首創。
圖片說明:楊浦“雙創指數”4個一級指標的逐年數據變化。
經過指標測算顯示,以2013年作為基期,楊浦區“雙創指數”從2013年的100(基期賦值)上升至2016年的151.0,增幅高達51%。其中,2016年較上年增長16.5%,成為歷年增速增長高的一年,雙創發展增速逐年提升。此外,各分項指數也均有提高,其中以雙創影響指數增長為強勁,從2013年的100增長到了2016年的153.1,較上年增長22.8%。“雙創影響力和成果的增幅比要素和環境明顯,這也表明,創新的要素和環境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來改善,創新創業的發展需要積極進取,還需要厚積薄發、沉得住氣。”楊浦區發改委張天煒表示。報告顯示,近年來楊浦區各類雙創載體面積(含老廠房改造)持續擴大,截至2016年,楊浦區各類雙創載體面積已達到162.3萬平方米,其中,科技園區(含老廠房改造)面積占據各類雙創載體總面積的94.3%。同時,如長陽創谷等園區的品牌效應逐漸形成和擴散,服務能級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市級以上眾創空間備案數占上海比例呈逐年上升態勢。至2016年,楊浦已初步建成各類“眾創空間”61家,約占上海市總量的12%。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授牌為9家,占全市的20.5%;市級眾創空間授牌為16家,占全市的14%。
圖片說明:“雙創要素”中的3個二級指標。
而在雙創評價方面,企業對生活服務設施便捷、基礎設施完善、政府辦事效率的評價,選擇“非常好”和“較好”的比例依次為72%、70%、68%。“企業家們對生活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打分高于政府政策,這是我們之前沒有想到的。”張天煒表示,這也體現出企業對生活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敏感度更高,未來楊浦將在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創新創業便利度、提升城區整體環境方面持續發力。
圖片說明:“雙創評價”中的3個二級指標。

圖片說明:“雙創成果”的3個二級指標。
圖片說明:媒體報道數是“雙創影響力”中的重要指標。
終,通過與其他國家雙創示范基地數據對比分析,課題組從培育基石性企業、功能性平臺成效發揮、整合國際化資源等方面,對楊浦下一階段雙創工作提出了建議。譚繼軍表示,楊浦“雙創指數”的研究不僅對把脈楊浦雙創發展情況,進一步研判雙創發展趨勢具有重要實踐意義和科學指導,同時也為全國各雙創示范基地、高新區建設提供了借鑒經驗。“未來,‘雙創指數’將會長期做下去,以更動態、更高頻率的方式發布,從而實時地指導區域創新創業的發展。”(作者:黃尖尖)【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