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和世界銀行集團聯合發布一份報告顯示,中國過去15年間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功。傳統金融服務提供商極大地拓展了正規金融覆蓋面,其中包括建立世界上大的銀行代理模式(中國稱之為助農取款服務點模式)。
“可以申請貸款,還能交電話費,聽說以后還能交水煤氣費、買彩票。”在一臺置于鬧市區的終端機上刷身份證并做人臉識別,確定真實身份后,終端便能自動推薦相關服務產品。這一幕,發生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永業廣場A座。類似的金融智能終端機由善林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善林金融”)負責運營,目前在內蒙古、廣東等地已布局600多臺。
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和世界銀行集團聯合發布一份報告顯示,中國過去15年間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功。傳統金融服務提供商極大地拓展了正規金融覆蓋面,其中包括建立世界上大的銀行代理模式(中國稱之為助農取款服務點模式)。同時,中國也是金融科技革命的“領頭羊”,技術驅動的服務提供商正在改變中國消費者支付、借貸、儲蓄、保險以及投資行為。
“通過技術創新,將傳統金融的成熟風控與科技的高效便利結合,能夠讓更多中小微企業和群眾均等地享受全面、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是促進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有效路徑之一。”善林金融執行總裁田景升說。
“想申請小額貸款,但是銀行手續繁瑣,往往從申請,到審批,到下款,要一個月的時間。有沒有像網絡快捷支付一樣安全又方便的快捷貸款方式?”自己經營小超市的劉偉告訴記者,他時不時會遇到資金緊張的情況,雖然所需也不多,頂多一兩萬元,但是要能有像支付寶、微信上付款這樣方便的貸款平臺就好了。
如今,劉偉的期待成為了現實。通過在終端機上進行身份證掃描、指紋錄入和虹膜錄入后,終端機便根據后臺大數據生成了關于他的信用憑證單,為他批準了8000元額度的小額貸款。“貸款就像在ATM上取款一樣方便。”劉偉表示,只要保持良好的還款記錄,自己再也不用擔心小額資金周轉困難的情況了。
業內人士表示,引用大數據高科技的風控技術,建立虹膜數據庫,利用指紋和虹膜的獨一性和安全性,用戶整體體驗將得到很大提升。如果要進一步提升終端機在小額信貸中的便利性,就需要聯合全行業的資源一起改進、優化和推進,并在未來終端機的更新迭代中,不斷地完善大數據來補充金融征信體系,同時需要及時和相關監管部門進行溝通對接,保證數據技術在金融服務中的合法合規。
現在,通過虹膜識別,連接各大征信系統,24小時連續服務且無需專人值守的自助信貸終端,便實現了信貸業務的普惠便民。“難點在于身份識別。”善林金融產品部總監鄧小寅表示,以技術規范的終端機提高身份識別的效率,將大大提高信貸的可行性。但目前終端機還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審核,客戶通過終端機提供的部分資料還需善林金融的后臺專業人員盡職調查。截至目前,善林金融已經與包括鵬元、芝麻信用、前海征信、中智誠、華道在內的22家征信機構達成數據共享,能夠作出“360度”的用戶畫像。
田景升進一步指出,當金融創新經歷了野花盛開肆意生長之后,就會逐步精耕細作謀求升級,行業也會朝著守法合規的方向積極邁進。在科技進步的提升下,金融創新終將迎來金融本質的回歸,即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