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投資268億元的一批電子信息產業重大項目在成都高新區舉行集中開工儀式。此次集中開工,是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一次展現。當前,成都高新區擁有軟件企業1300余家,先后引進聯想、富士康等品牌企業及數十家配套企業,計算機產能超過5000萬臺,推動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
在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行業自誕生之初,就有與生俱來的全球視野——從全球吸引頂尖產業資源、參與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分工,積極融入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格羅方德、德州儀器、英特爾、戴爾等數十家相關領域的世界500強齊聚于此。
作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版圖的重要一極,成都高新區正著力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助力成都建設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核心城市和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部分領域的支點城市、領軍城市,推動電子信息這個“四川支柱產業”朝著萬億元目標大踏步前進。
從2億元到2500億元
去年此時,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芯片制造商格羅方德宣布,投資約100億美元在華建12英寸晶圓項目。該項目就落戶在成都高新區。對成都高新區而言,這不是它次、也不是后一次受到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巨頭的青睞。
在此之前,全球IT巨頭已紛至沓來。2003年,英特爾宣布落戶成都高新區,拉開“IT西進”大幕。隨后德州儀器、戴爾、微軟、IBM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
在此之后,巨頭仍在用投資為該區發展“投下信任票”。全球觸控產業巨頭、蘋果公司觸控傳感元器件主要供貨商業成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在開工儀式上表示,公司將投資110億元,為蘋果等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巨頭提供世界前沿的觸控傳感技術和產品。
“像英特爾、華為這樣的巨頭入駐,是中國當前電子信息產業名城的‘標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成都業務代表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IT巨頭為何青睞成都高新區?“這源于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鏈完整、人才充沛、市場容量巨大、交通物流條件良好,發展光電顯示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京東方科技集團總裁陳炎順表示。
“中國是全球規模大和增長快的半導體市場,而格羅方德過去在這方面缺少布局,需要補上。在中國,成都高新區毫無疑問是極其優秀的合作伙伴。”格羅方德公司首席執行官桑杰·賈曾如此表示。
這片土地的吸引力,不僅針對巨頭。“我們的目標是成為物聯網芯片領域全球領軍者,成都高新區是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地方。”北京奕斯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魯友強說,成都高新區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大力支持讓企業有信心。
肖家河的一片農田起步,成都高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如今走出了產業規模由弱到強、產業層級由低到高的晉升之路——建區之初電子信息產業僅2億元年產值,數十年間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到去年相關規模以上企業達120家,實現總產值逾2500億元,成為成都市電子信息產業核心區和引領區。
從“鏈式發展”向“圈式發展”
談起落戶成都高新區,蔣智勇有獨特思考。作為集成電路企業負責人,這位四川中微芯成科技公司副總經理特別看重上游配套企業是否充足,“配套企業多,我們嵌入產業鏈后,發展成本將得到有效控制。”
在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看來,蔣智勇說的“配套”,傳統上是指當地的產業鏈成熟度。而在成都高新區,這種產業鏈被賦予了更深層的含義。
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局負責人對此給出了進一步闡釋:所謂產業鏈,是對企業主體間形成上下游協作配套關系的一種描述。而成都高新區發展的是產業生態圈,它還包含為企業主體持續發展提供人才、融資和基礎設施等要素支持的整個外部環境。
生態圈怎么構成?成都高新區有明確的設計:聚焦發展五大重點行業的生態圈,包括構建基于FD-SOI的集成電路產業生態圈;構建基于京東方AM-OLED生產線的光電顯示產業生態圈,打造全球重要的新型顯示研發和制造基地;構建以富士康、戴爾等項目為龍頭的智能終端產業生態圈,打造全國一流的智能終端產業基地;以華為、電子科大為依托構建通信研發服務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生態圈怎么建?搭建政策保障體系。成都高新區專門出臺了《關于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由財政出資50億元建立產業發展母基金,吸納國內外知名專業資本設立聚焦重點領域的專業基金,合計總規模不低于500億元,重點支持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四大特色優勢領域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發展。同時從鼓勵建設專業公共平臺、引進生態圈配套項目完善產業鏈、鼓勵購買技術專利等諸多方面給予支持。
多主體協力發展。與格羅方德共同組建了生態圈執行委員會和生態圈管理小組,制定FD-SOI產業生態圈建設推進方案;提升城市專業化發展,系統梳理了成都高新區西區公服配套、市政道路、公園綠地等規劃建設情況,整體提升成都高新區西區城市配套。去年僅成都高新區西區續建和新開工公服設施7個,其中包括4所幼兒園、1所中學。
“如今,成都高新區已形成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雛形。”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
全球下一代智能手機觸控技術,有望在成都高新區誕生。徐同炤接過同事遞來的iphoneX,“你看,正面是全面屏,傳統技術在上面做不了指紋識別。在這里,我們要做出來。”
這不僅關乎一項前沿技術的誕生。“從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在電子信息產業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主要路徑,也是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實現新舊動能切換、闖過轉型升級這道關口,根本取決于創新能否成為主動力。
不僅有需求,也有機會。賽迪智庫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規劃研究所副所長程楠指出,電子信息產業是我國的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但一些關鍵環節受制于人,面臨“缺芯少屏”等關鍵技術瓶頸。誰先突破,誰就能站在產業發展前沿。
該如何抓住機會,加速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轉變?沿成都高新區西芯大道-科新路兩側,沿途分布的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等高校,是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
成都高新區將借鑒“斯坦福+硅谷發展模式”,在“地方政府+園區+高校”三方共同投入、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機制下,支持鼓勵電子科技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構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針對電子信息產業相關前沿技術開設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開展研究、設計和競賽等系列活動,打造電子信息產業人才培訓基地和產業聯盟,推動技術成果本地轉化落地應用。
吸引頂尖人才入駐,成都高新區也費盡苦心:梳理出有相對優勢的產業項目,針對性地尋才。今年成都高新區將高新人才計劃更名為“金熊貓”計劃。
以人才優先為重點構建創新生態,以產業發展為導向創新體制機制,成都高新區正有效推動一批關鍵技術的突破與產業化。
和公司一同成長的成都高新區,也為未來電子信息產業制定了目標——為全面貫徹《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落實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大會的要求,未來5年內,成都高新區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三大產業在2016年的基礎上實現產值倍增,即在2022年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力爭達到7000億元以上,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