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何穎思通訊員岳才軒)26日記者從廣東省財政廳獲悉,該廳針對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實施意見發布了兩個配套文件,從4個方面對省級科研項目資金撥付管理提出細化和規范要求。配套文件的亮點之一是加大了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擴大了勞務費開支范圍,參與項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訪問學者以及項目聘用的研究人員、科研輔助人員等,都可以開支勞務費。同時重申勞務費不設比例限制。
避免證明“科研項目”是“科研項目”
去年,廣東省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實施意見(試行)》(粵委辦〔2017〕13號),大力放松行政監管、賦予科研活動自主權。為了推動該實施意見落地見效,廣東省財政廳近日先后出臺了《關于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撥付管理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和《廣東省財政廳關于省級財政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金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兩個配套政策文件,從4個方面對省級科研項目資金撥付管理提出細化和規范要求。
針對各單位反映的因各類科研項目界線不清晰,具體操作中較難把握的問題,《暫行規定》對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從實質和形式兩個方面進行了定義。首先,資金在性質上是支持科研活動的,包括支持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示范應用、條件平臺建設。不支持上述活動的資金,不能視為科研項目資金。其次,必須具備形式要件。要實行合同制管理,科研項目應具備明確的項目預算、項目實施期限、項目科研目標。形式要件不齊全的也不能認定為科研項目資金。
據悉,對科研項目資金界線及撥付范圍的明確,一是有效避免了科研單位反復提供佐證材料證明“科研項目”是“科研項目”,減少科研資金撥付申請手續,減輕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無謂工作;二是減少科研項目資金認定的隨意性,為資金審核部門提供依據和準繩,確保科研項目資金專款專用。
開啟了財政科研項目資金撥付綠色通道
現行的國庫集中支付方式要求資金支付必須按合同進度支付,同一科研項目在合同完成前需多次提出資金支付申請并多次提供支付憑證,影響了科研項目資金使用效率,間接影響了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
省財政廳指出,配套文件開啟了財政科研項目資金撥付綠色通道。《暫行規定》明確,科研資金可直接撥付至項目承擔單位的基本戶,并對撥付至基本戶的科研項目資金全流程跟蹤,減少科研資金撥付的審批程序,簡化撥付方式。
重視人力成本允許開支人員費
按照國家規定,科研項目資金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一般包括設備費、材料費、差旅費、會議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勞務費等各類支出,但影響科研人員切身利益的在職人員工資性支出(即人員費)在直接費用中列支的問題未能切實解決。
為妥善解決這個問題,我省《管理辦法》明確了可從直接費用中開支社科類科研項目在編人員的人員費,保障參與科研項目的在編人員工資性支出,給科研人員吃了一顆“定心丸”。同時,人員費列入單位工資總額控制,合理有效限制單位列支范圍和數額。
目前社科類科研經費使用中,勞務費比例過低,對于人員費的使用還存在很多限制。《管理辦法》明確勞務費開支范圍和標準,重申勞務費不設比例限制。參與項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訪問學者以及項目聘用的研究人員、科研輔助人員等,都可以開支勞務費。
以往勞務費支出總額有比例限制,參照國家的舊規定,重大項目不得超過項目資助額的5%,其他項目不得超過項目資助額的10%。國家在2016年修訂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當時取消了勞務費、專家咨詢費等人員性費用的開支比例限制。
社科類科研項目完結前資金可結轉繼續使用
此外,《管理辦法》明確,社科類科研項目實施期間,年度剩余資金可以結轉下一年度繼續使用,當年的錢花不完不用收回。項目完成任務目標并通過驗收后,結余資金按規定留歸項目承擔單位使用,在2年內可以統籌安排用于科研活動的直接支出;2年后未使用完的,再按規定收回。
《暫行規定》自文件印發之日2018年1月3日起執行,適用于2018年及以后年度批準立項的、獲得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支持的各類項目。2017年及以前年度安排且項目尚未完成的科研項目資金,也按照《暫行規定》的規定執行。《管理辦法》自2018年3月1日期實施,有效期3年,至2021年2月28日自動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