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太原市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批復"。作為全國首批試點之一,太原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國家、省的相關要求,我市已以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為主題,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著力破解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努力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現實樣板和典型經驗。
我市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規劃范圍為全市所轄行政區域,包括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萬柏林區、尖草坪區、晉源區和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古交市,共六區三縣一市。按照建設時序,分三個階段有序推進。
●建設推進期(2017年—2020年)
【目標】力爭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以創新為引領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產業反哺生態、生態催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基本建立起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協同整治體系,以宜居城市為特點的民生福祉得到顯著改善。
——科技創新獲得新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5%左右,綠色制造與大數據深度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指數達到中西部先進水平。
——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生態功能得以修復,綠色屏障基本形成,天藍、山綠、水清目標基本實現。PM2.5濃度逐年下降,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清潔供暖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生活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市區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以上。
——產業轉型取得新成就。創新示范區和綜改示范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省會城市首位度進一步提升。先進裝備制造、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體系基本形成。
——城市功能實現新提升。地鐵1、2、3號線基本建成,立體化綜合交通和綠色出行體系基本形成。城市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形成一批彰顯太原歷史文化神韻的城市文化名片和文化客廳。
——民生福祉體現新水平。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
●持續提升期(2021年-2025年)
【目標】到2025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更具韌性、更可持續,多元化中高端綠色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形成具有太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率先樹立資源型經濟成功轉型新標桿。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重點實驗室和具有全國乃至世界研發實力的自主創新企業,成為中西部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
——率先形成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模式。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資源和環境約束指標達到中西部先進水平。
——率先成為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新樣板。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基本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模式,成為帶動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可推廣、可復制的現實樣板。
●發展鞏固期(2026年—2030年)
【目標】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進入發展鞏固階段,生態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建設達到新高度,城市形態、城市環境更趨向于人民健康要求,基本建成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布局優化、生態文明、文脈傳承的現代化都市,成為創新要素集聚、服務功能完備的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形成可向全國乃至世界同類地區推廣復制的可持續發展經驗。
本報記者郜蓉
責任編輯: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