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濱海新區堅持的核心戰略,而如何構建一個完善的產業創新體系,則是擺在高質量發展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濱海新區堅持把打造一流創新平臺作為重要抓手,不斷提升載體服務能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為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夯實了基礎。
截至去年年底,新區共聚集市級以上研發中心總量464家,其中重點實驗室達到111家(國家級16家),工程中心達到112家(國家級17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41家(國家級30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到33家,成員單位超過1000家。濱海新區瞄準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國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一批科技專項和示范工程,形成了一批創新成果。
重點平臺建設持續推進
2017年6月,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與清華大學簽署“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科技產業園”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合作共同建設4.2平方公里的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科技產業園,推動電子信息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共同打造一個電子信息創新創業資源富集、服務深化的聚集區,實現“科研——工程化——產業化”的全鏈條覆蓋。
記者了解到,濱海新區近年來不斷圍繞重點產業規劃來布局中大科技平臺的建設工作,相關產業有針對性地展開產學研合作,使得區域的科技創新資源不斷積聚。
新區重點科研平臺項目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光電研究院自落戶新區以來,依托研究院在光電信息系統、特種光源、新能源、智能交通、安全電子、海洋電子等高科技領域的資源和成果,正全力推動集科研、生產、培訓、外貿于一體的高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力爭將園區打造成為中國光電領域的“硅谷”。
而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重點圍繞石油勘探數據處理平臺、生物基因健康平臺、動漫與影視特效渲染云平臺、工程設計與仿真云平臺、建筑工程設計與管理云平臺(BIM)等,為近200家重要企業提供了優質服務,提升了企業研發效率和產品競爭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根據初步統計,中心節省企業研發投入數億元,為企業帶來相關經濟效益超過30億元;累計支持國家、省部級重大項目超過1300項,涉及項目資金超過10億元;研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軟件,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
孕育產業創新突破點
今年月,浙大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旗下的求是眾創空間入駐企業——天津易寶云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獲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天津賽區”優秀獎。這家公司通過整合全國各地醫保政策/醫療賬單、結合各商保公司理賠審核條款,打造了國內首個智能健康險理賠地圖,并且通過建立基于理賠地圖、云計算、大數據的SaaS平臺,首創互聯網眾包模式的保險第三方服務平臺,切實提高了保險業的理賠服務質量和時效。
就如浙大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一樣,現如今,新區內的很多大院大所都已成為前沿科技研發、技術成果轉化、創新項目培育的重要“大本營”。據了解,各平臺共服務企業2339家,累計服務超4.5萬次。
以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為例,該園建設的藥物發現等6個核心技術平臺,有5個平臺獲得國家各級認證,建成了涵蓋藥物早期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中試生產等藥物開發各個環節的綜合性大平臺。根據新統計,該院累計引進和培育企業已達230家,注冊資本30.8億元,并且為超過600家國內各大藥企、高校及科研機構提供服務超3萬次。自2009年成立至今,先后孵化了獲得新藥注冊批準首個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的天津康希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灝靈賽奧(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被評為全國“具成長潛力的留學人員創業企業”的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根據相關數據,目前在新區內,浙江大學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識別產業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電子信息研究院、北京大學(天津濱海)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正在加速形成產業化能力,已累計孵化企業19家,在孵項目7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