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潛心探索。而科研人員基礎、重要的品質就是誠實守信。
近年來,我國科研產出大幅增長,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突顯,但在學術風氣、科研誠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抄襲他人研究成果、偽造研究數據、代寫代發研究論文等。
科研誠信生態環境的形成固然與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水平、自律意識密切相關,但嚴密的誠信體系與制度建設也不可或缺。2016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嚴肅查處高等學校發生的學術不端行為;此后,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對學術造假實行“一票否決制”;日前,中辦國辦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對科研誠信制度化建設做出部署……對違反科研誠信“零容忍”的制度框架越來越牢固。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學術不端行為不僅背離了科學的精神,更會嚴重挫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損害學術的整體生態。此次發布的意見明確: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建立起終身追究制度,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一經發現,隨時調查處理。種種措施,深得人心。
在對違反科研誠信實施嚴厲打擊的同時,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問題也應引起我們反思。部分學術不端行為的出現,與重學歷輕能力、重論文輕貢獻的人才評價體系不無關系。怎樣區別對待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社會服務等不同類型人才,如何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論文評價標準,這些問題值得深究。
中國科技正迎來從“跟跑”到“領跑”的轉折點,期待廣大科研人員誠實守信、追求真理、不斷探索、勇攀高峰,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