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辦公廳近日發布《河南省大數據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將河南打造成全國一流的大數據產業中心。屆時,河南大數據核心產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關聯業態規模超過5000億元。
截至目前,至少已有21個省市明確出臺大數據規劃,8個省成立大數據管理局,14個省市搭建政府數據開放平臺,14省市建設了大數據交易平臺。要搶占大數據產業風口,河南優勢何在?又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立足加分項,三大優勢搶風口
河南省通信管理局局長宋靈恩表示,河南的優勢首先表現在數據資源豐富多樣。河南是全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人口大數據、農業大數據自不必說,工業大數據、交通大數據、環境治理大數據也極為豐富。其次,寬帶網絡支撐有力。河南是全國七大互聯網信源集聚地,鄭州是全國十大互聯網骨干樞紐之一。第三是應用設施布局早。2015年,北斗(河南)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就已正式啟動。該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建設精度高的省級北斗信息綜合服務平臺,也是全國首個省級北斗大數據中心。
此外,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7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市),以及阿里巴巴、IBM等國內外互聯網領軍企業與河南的合作,也都是河南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加分項。
去年5月4日出臺的《河南省云計算和大數據“十三五”發展規劃》,圍繞提升基礎設施能力、促進數據資源開放流通、深化云計算大數據行業應用、全面開展大數據創新創業、推進大數據產業重點領域集聚發展、培育產業發展環境等六大方面22項發展任務,提出了數據中心建設、數據資源開放流通等11項重點工程,細化了12項具體保障措施。目前,投資72億元的中原數據基地,投資65億元的中國移動(河南)數據中心,及中國電信鄭州數據中心、奇虎360云計算及數據處理中心等,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將大幅提升河南大數據產業基礎設施能力。
數字化轉型,打造中西部價值洼地
此次《計劃》提出,未來3年,河南要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每年滾動建設50個省級智能工廠、100個省級智能車間,加快推進大數據創新應用。
事實上,早在2017年9月,河南省工信委就確定河南天力電氣設備有限公司電氣裝備行業智能車間等73個車間為智能車間、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客車智能工廠等50個工廠為智能工廠,并且按智能化改造投資的8%予以補助,高可達1000萬元。
目前,河南森源重工的智慧物流管理平臺、智慧環衛管理平臺、純電動車輛遠程監控管理平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實現年復合增長率80%以上,開辟了一條工程機械行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實現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升級的新路子。宇通客車的客車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中國一拖集團的重型拖拉機智能制造等項目,也取得明顯效果。
宇通客車技術副總監李高鵬表示:“在大數據戰略支持下,宇通推出了自主創新的世界首輛自動駕駛客車,在國內外市場上有廣闊的市場潛力。”此外,作為國家大數據(河南)綜合試驗區核心區,正在建設的鄭開科創走廊和龍子湖智慧島環島大數據雙創基地已有華為、浪潮等100多家大數據骨干企業入駐。
河南省發改委副主任王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河南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互聯網企業建設一批細分領域的共享經濟平臺,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利用大數據提升研發效率、優化產品質量、降低能源消耗,形成數據驅動的工業發展新模式。如今,被譽為“中原數谷”河南,正成為中西部地區大數據及相關產業的價值洼地。
構建生態鏈,加速集聚智能終端
從2011年富士康落戶,到目前200多家相關企業簽約入駐,鄭州智能終端產業從“一顆蘋果”起步,短短幾年間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智能終端(手機)制造基地。
在鄭州航空港,智能終端產業園2017年已實現手機產量2.99億部,約占全球手機供貨量的七分之一。這里的智能終端產業,也正從單一手機制造向研發設計、新型顯示面板、高端屏組件、攝像模組等產業鏈上游環節拓展。智能穿戴、智能電視、虛擬現實等新型智能終端產品,智能車載、智能醫療健康、智能儀表等行業應用智能終端,也將大規模推出。
5月29日,鄭州智能終端產業又迎來了深圳卓銳通、湖南安德豐等18個智能終端產業鏈企業入駐。航空港實驗區負責人表示,18個手機配套項目的落地,將形成手機產業集聚效應,快速提升手機產業鏈生態完整度。
此次《計劃》也提出,實施智能終端提質發展行動和電子核心基礎部件突破行動,積極發展大數據關聯產業,這讓不少企業倍感踏實。
在智能終端產業園的西南角,碩威集團的6條進口全自動精密SMT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總經理陳慶發說:“河南設立了智能終端出口退稅資金池和專項產業引導基金等,可為入區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快捷的退稅服務。”金昌威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孫春燕也說,他們的入駐主要是看中了這里“政策疊加優勢”帶來的“產業疊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