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張迪、唐智記者孟憲峰)日前,筆者在河北志晟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24小時運營指揮中心看到,工作人員打開“廊坊市空氣質量智能管控平臺2018版”,各項環保數據立即在大屏幕上呈現出來。
在安次區龍河高新區,優美的花園式環境中分布著各類高新技術企業,如國內首個融入“智慧博物館4.0”理念的中國宏泰現代工業設計展示中心、國家級眾創空間9號咖啡廳等。
近年來,廊坊市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動力,通過采取壯大創新主體、強化政策支撐、做強創新平臺等措施,加快構建“2+1+6”現代化產業體系,即在突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基礎上,著力提高“大智移云”產業首位度,集中力量打造以新型顯示、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電子商務、大數據、文化創意為主的六大產業集群,為產業創新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壯大創新主體,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做優做強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強化后備培育服務,廊坊去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前5年新增數量的總和。今年1-5月份,全市新增規上高新技術企業7家,總數達到324家;新增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79家,總數達到6119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24家,總數達到377家。在今年科技部首次開展的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中,廊坊186家通過評價。
良好的發展條件,促使一大批新興產業集群在廊坊迅速崛起。潤澤國際信息港、中國聯通華北基地、華為、富智康、京東等“大智移云”龍頭企業持續壯大。京津冀大數據創新應用中心投入使用,總投資280億元的AMOLED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15億元的京東集團跨境電商保稅基地項目已正式投入運營,總投資324億元的京東集團電子商務集群項目、總投資220億元的夢廊坊國際康樂旅游港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全市大數據企業已發展到100余家,機柜2.6萬架,在線運行服務器51萬臺。
強化政策支撐,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選擇廊坊,不僅因為區位優越,更重要的是這里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讓我們得以迅速成為京津冀地區行業領跑者。”中國(廊坊)虛擬現實產業加速器入駐項目麥邁科技總經理田征告訴筆者。該加速器運營一年多就吸引17個國內優質虛擬現實項目落地,業務涵蓋航空模擬、健康醫療、教育培訓、影視娛樂、工程、建筑地產等多個領域。
近年來,廊坊市先后出臺了支持科技創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30多項。今年又印發《廊坊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廊坊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系列政策,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幾年來,廊坊市在科技創新領域各類創業投資規模從3000萬元擴大到近17億元,直接或間接撬動社會資本近90億元。同時,采取切實措施,先后支持大智移云、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企業100多家。此外,廊坊還積極打造流程優、時限短、成本低、服務好的“四”營商環境,推出“重點項目服務十條”等系列措施,壓減審批環節77項,審批效率提高68%以上。
做強創新平臺,構筑創新發展新高地
走進固安衛星導航產業園,一棟棟標準廠房及配套樓映入眼簾。“我們整合導航市場產業鏈資源,以導航基礎產品、各類終端、系統集成和運營服務等類企業為實體,形成集衛星導航、遙感測控通信、電子地理信息等于一體的智能信息產業園區。”園區負責人介紹說,他們目前已簽約80家企業,有45家企業已入駐運營,16家企業正在進行室內裝修。
按照北中南三大板塊,廊坊精心布局高新產業園區建設。北部依托燕郊高新區、大廠高新區、香河開發區,形成緊鄰京津、協同發展的北部產業聚集帶;中部依托廊坊開發區、固安高新區、龍河高新區、廊坊高新區、亦莊·永清高新區,形成圍繞市區、高端發展的中部智能產業聚集帶;南部依托霸州開發區、文安開發區、大城開發區,加快工業機器人應用和數字化車間改造,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邁向中高端。
以列入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等國家創新平臺為契機,廊坊建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平臺498個,每年全市60%的專利申請來自研發平臺,2015年以來累計開展科研項目9158項,通過技術創新新增產值610億元,新增利稅45億元。全市建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各類孵化平臺119家,孵化面積超過15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和創業團隊超過2000個。
“今年1-5月份,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1.2%。一季度,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優化為6.8∶34.3∶58.9。”廊坊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子輝說,廊坊市將以落實高質量發展為統領,大力發展以“大智移云”為首位產業的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早日實現突破,確保轉型升級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