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安智能電網產業園北京北化高科項目實驗室內,工作人員通過吹膜試驗機對產品進行技術指標測試。近年來,圍繞承接京津地區功能疏解和產業外溢,借勢協同發展,文安縣不斷推動產業向高端、智能、綠色轉型升級,加快實施一批環保節能和新材料研發生產項目,支持鼓勵企業建立自主研發團隊,設立研發中心,打造環保節能設備和新材料產業基地。新華社發
□記者張懷琛通訊員薛華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落實“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瞄準經濟社會急需,加快創新補齊短板,上半年,我省以制定、落實《河北省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為主線,圍繞‘雙創雙服’活動,聚焦六領域集中發力,著力推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今年全省科技創新各項主要目標已基本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
完善布局,加強全省科技創新頂層設計
怎樣才能激發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激情和活力,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能力突出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的頂層設計。”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說。
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將超1.7%,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件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000家……前不久,省政府正式印發《河北省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未來三年全省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行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通過指導幫助各市制定行動計劃或落實方案,目前,全省11個設區市均已印發本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或工作方案,辛集、定州行動計劃已通過市委常委會審議,即將印發。”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圍繞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我省積極謀劃舉措,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著力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初步形成了指導和推動全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與脈絡。
“此外,為加強科技創新工作組織領導,我省還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組長,省科技廳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的落地落實。”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前不久,因在改善地方科研基礎條件、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及落實國家科技改革與發展重大政策等方面真抓實干,我省受到國務院表彰和獎勵。
壯大主體,支撐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710家企業通過批高新技術企業專家評審;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3500家,其中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680家,在全國排第14位……這是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半年交出的新“成績單”。
“通過層層壓實責任、強化督導培訓、突出精準服務,今年以來,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成效明顯。”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深入開展“雙創雙服”活動。按照全省活動總體方案,省科技廳成立領導小組、抽調精干力量,組建了三個工作專班,并建立省、市、縣上下聯動機制及工作臺賬,明確了活動開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
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認定。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培育工程,組織開展2018年度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培訓活動,進行14場政策解讀培訓,參訓人數達5000余人,發放政策匯編材料6000余冊。
精準服務重點科技型中小企業。省市縣三級科技管理部門與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常態化聯系,及時收集需求信息,匯總發展難題,組織專家入企“問診”,制定“一對一”幫扶方案。
“不僅如此,以專項經費、引導基金和貸款風險資金等多種形式支持企業發展。上半年,省級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規模達9700萬元,撬動銀行為4330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余額940.71億元,撬動倍數近1000倍。”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多措并舉,推動各類平臺載體量質齊升
今年上半年,我省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多點開花——
科技部、省政府在河北工業大學召開“省部共建電工裝備可靠性與智能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工作會,我省首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啟動運行;參加科技部評估,我省5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分獲1個優秀、4個良好……
聚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上半年,我省制定了科技創新平臺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同時,進一步完善各類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和技術創新聯盟建設與運行管理的規范性文件,促進了省級創新平臺運行規范化、標準化。
服務創新創業,我省發布了新版“雙創地圖”,匯集151家孵化器、385家眾創空間和248家星創天地的數據資源,實現全省雙創載體地域分布“一圖清”。
“上半年,我們啟動了2018年度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評審,并聯合科技部火炬中心開展創業孵化人員培訓,以提升從業人員服務能力。”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加大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建設,目前,全省80%的縣建立了孵化器或眾創空間,全省孵化器數量在全國排第10位,眾創空間在全國排第5位。
突出重點,力促協同創新縱深發展
近年來,我省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補齊河北短板、彌合發展差距的“牛鼻子”和“重頭戲”,通過突出重點任務、集成政策舉措,加速“京津研發、河北轉化”,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成效明顯。
“推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我們多次與科技部對接,就新區科技創新政策、重大創新資源布局等事項爭取支持;與京津共同制定《關于共同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合作協議(2018-2020年)》,探索協同創新項目合作等新模式;積極推動‘科技冬奧’工作,爭取國家‘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支持;同時,大力推動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終期評估工作。”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不僅如此,上半年,我省還啟動了民生領域系統技術集成專項,圍繞雄安新區建設、2022年北京冬奧會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雙創雙服”活動20項民心工程等,發布“民生領域系統技術集成專項”技術榜單。
加速構建“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創新鏈條,制定《支持五十四所等三所中央駐冀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計劃(2018-2020年)》等政策,推進京津和駐冀院所科技成果在我省轉化落地。召開首屆河北省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推進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轉移轉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加快打造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制定《河北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上半年,全省新建技術轉移服務機構5家,總數達到99家;完成技術交易4841項,同比增長32.27%;技術交易總額達到146.5億元,同比增長110.82%。”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創新方法,大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區域創新能力事關我省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今年以來,除先后與承德、辛集開展廳市工作會商外,我們還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廳校工作會商機制,與河北工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加大集中支持與主動服務力度,打造區域科技創新的示范和樣板。”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激發科技發展的新動力,國家級高新區如同創新進步的“火炬”,引領著全省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大力推動高新區發展,上半年,我省對30家省級以上高新區進行了綜合評價,同時,積極推進滄州、衡水高新區升級國家級高新區,啟動景縣高新區擴區工作,提升高新區發展實力。據省科技廳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全省高新區整體發展穩中有進,30家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948.54億元,同比增長26.68%。
此外,強化落實科技扶貧任務,省科技廳還會同省扶貧辦聯合印發了農業科技精準扶貧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實施八大扶貧行動,形成施工圖、時間表,建立工作臺賬,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同時,針對貧困地區的科技需求,大力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撥付國家科技特派員支持資金996萬元。
優化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釋放科技人才創造活力,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環境。
“上半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北省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增強了科技獎勵的學術性、導向性、權威性、榮譽性和公信力。同時,我省還出臺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實施意見,通過分類建立科技人才評價標準,進一步激發和釋放了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同樣有賴于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在前不久舉辦的2018年河北省科技活動周上,全省共舉辦370項科技活動,其中科研機構和大學參與開放的科技場館和高端科技資源達71項,直接參與人數達15萬人,均創歷年之。此外,在今年的全國科普大獎賽中,我省選手實現了一等獎零突破,省科技廳還捧回了優秀組織獎。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我們印發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實施細則,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瞄準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目標,我省突出抓好“四個一百、四個一批”,進一步強化了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